審(認)定編號
國審玉20176113,魯農審2013010號,皖農種函[2016]174號,晉審玉2014002,晉審玉2016033,蒙認玉2016006號,(豫)引種[2017]玉018,冀農告字[2017]4號,陜引玉2017099,(吉)引種[2018]第1號,(遼)引玉[2017]第029號,(黑)引玉[2017]第61號。
品種權號
CNA20111207.2
品種主要性狀
●生育期情況:
該品種在山東省夏播生育期106天;在其它黃淮海夏玉米國家審定區出苗至成熟99天左右,比鄭單958早3天;在山西省春播早熟區生育期125天左右,比對照大豐30略早,山西南部復播玉米區生育期100天左右,比對照鄭單958早熟2天;在內蒙古2014年平均生育期130天,比對照晚1天,2015年平均生育期133天,比對照晚1天。
●籽粒品質
在山東省籽粒容重721克/升,粗蛋白含量10.5%,粗脂肪3.7%,賴氨酸0.35%,粗淀粉72.9%;在其它黃淮海夏玉米國家審定區粗蛋白含量10.5%,粗脂肪3.7%,賴氨酸0.35%,粗淀粉72.9%;在山西省春播區容重746克/升,粗蛋白8.47%,粗脂肪4.17%,粗淀粉75.72%,在山西省南部復播區容重751克/升,粗蛋白8.48%,粗脂肪3.84%,粗淀粉75.83%;在內蒙古容重768克/升,粗蛋白11.56%,粗脂肪4.21%,粗淀粉74.44%,賴氨酸0.33%。
●其它性狀
該品種株型緊湊,在山東省全株葉片數19片,幼苗葉鞘深紫色,花絲紫色,花藥紫色,株高250厘米,穗位82厘米,果穗筒形,穗長16.2厘米,穗粗4.5厘米,禿頂1.1厘米,穗行數平均14.7行,穗粒數458粒,紅軸,籽粒黃色、半馬齒型,出籽率87.5%,千粒重328克;在其它黃淮海夏玉米國家審定區幼苗葉鞘紫色,葉片深綠色,葉緣紫色,花藥淺紫色,穎殼綠色,株高250厘米,穗位82厘米,成株葉片數19片,花絲淺紫色,果穗筒型,穗長17-18厘米,穗行數平均14.7行,穗軸紫色,籽粒黃色、馬齒型,百粒重32.8克;在山西省幼苗第一葉鞘深紫色,尖端圓到匙形,葉緣紫紅色,總葉片數18-19片,雄穗主軸與分枝角度小,側枝姿態直,一級分枝7-8個,最高位側枝以上的主軸長26厘米,穎殼淺紫色,花絲淺紫色,果穗圓筒型,在山西省春播區株高260厘米,穗位80厘米,穗軸紫色,穗長19.4厘米,穗行16行左右,行粒數41粒,粒型偏馬齒型,籽粒頂端黃色,百粒重39.4克,出籽率86.6%,在山西省南部復播區株高241厘米,穗位75厘米,穗軸紅色,穗長17.4厘米,穗行16行,行粒數34.2粒,粒型馬齒型,百粒重37.9克,出籽率86.2%;在內蒙古幼苗葉片深綠色,葉鞘深紫色,一級分枝5-7個,護穎綠色,株高257厘米左右,穗位85厘米左右,20片葉,花絲紫色,果穗長筒型,紅軸,穗長18.8厘米,穗粗5.0厘米,穗行數14-16行,行粒數37,單穗粒重207.2克,出籽率84.5%,籽粒馬齒型,百粒重37.2克。
適應性
●抗性表現:
在山東省高抗莖腐病,高抗矮花葉病,中抗小斑病,感大斑病、彎孢葉斑病、瘤黑粉病。2010-2012年試驗中莖腐病最重發病試點病株率87.0%,倒伏率1.1%、倒折率0.7%;在其它黃淮海夏玉米國家審定區抗小斑病、穗腐病,中抗莖腐病,感彎孢葉斑病、粗縮病,高感瘤黑粉病;在山西省春播區中抗莖腐病、穗腐病,感絲黑穗病、大斑病,在山西省南部復播區高抗矮花葉病,抗粗縮病、穗腐病,中抗莖基腐病;在內蒙古抗絲黑穗病、莖腐病,中抗彎孢葉斑病、玉米螟,感大斑病。
●產量表現:
2011-2012年參加山東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6.2公斤,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.9%。
在其它黃淮海夏玉米國家審定區2014年平均畝產718.5公斤,比對照品種鄭單958增產5.8%,在參試的19個試點中有16點增3點減。2015年平均畝產708.1公斤,比對照品種鄭單958增產13.3%,在參試的20個試點中有19點增1點減。
2012-2013年參加山西春播早熟玉米區域試驗,兩年平均畝產776.4公斤,比對照增產9.7%,15點試驗,增產點100%。2013年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890.6公斤,比當地對照增產3.0%,7點試驗,增產點100%;2014年參加山西南部復播玉米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679.0千克,比對照鄭單958增產7.1%,增產點100%。2015年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724.9千克,比對照增產6.9%,增產點100%。
2014年參加內蒙古中熟組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928.9公斤,比組均值增產2.02%。2015年參加中熟組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890.8公斤,比對照金山33增產10.31%。
品種適宜種植區域
適宜在山東省、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區、河南、江蘇淮北、安徽淮北等黃淮海夏玉米區適宜地區夏播種植;適宜在山西省春播早熟玉米區、山西南部復播玉米區、內蒙古自治區≥10℃活動積溫2600℃以上地區、河北省張家口市和承德市的適宜地區、吉林省晚熟區的白城市、松原市、四平市、長春市等≥10℃活動積溫在2800C以上的地區、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以及遼寧省東部山區和遼北部分地區種植;適宜在陜西省關中灌區夏播種植。
種植季節
黃淮海夏玉米國家審定區6月1日至6月25日,要求麥收后晚播2天;春播區4月25日至5月10日,山西南部復播區6月11日至6月20日(部分區域咨詢當地農技站后可提前或延后播種)。
主要栽培措施
●播種方式:使用單粒精量播種機或手工單粒播種。
●合理密植:建議每畝留苗為4000-4500株。
●水肥管理:該品種適合中等肥力以上地塊種植,在整個生育期當中要有較高的肥水供應。種肥一般畝施三元復合肥20-30公斤,種肥分離。大喇叭口期追三元復合肥30公斤和尿素20公斤,建議溝施;建議增施有機肥。
風險提示
1.大蒜、土豆、油菜、蔬菜地或其它粗縮病重發區作物收獲后不宜早夏播,應錯過粗縮病嚴重侵染期,一般要求在小麥收獲后晚2天播種。
2.在絲黑穗病、莖腐病、大斑病、彎孢葉斑病、瘤黑粉病、玉米螟等病蟲害重發區慎用或咨詢當地農技部門后合理利用。
3.本品遇到高低溫等惡劣氣候有可能導致生長異常,遇到大風有可能倒伏,若遇病蟲害大爆發、高低溫、倒伏問題請及時咨詢當地農技部門進行綜合處理。
4.本產品適宜在有水澆條件的地塊種植,不適宜在內澇、鹽堿地種植。淓洼地塊種植要及時排水。